周海生:曾子对孔子君子观的继承和发展

曾子对孔子君子观的继承和发展

周海生  副教授  曲阜师范大学

      

     “君子”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类型与典范,凸显了儒家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道德教化的特色。孔子倡导培塑君子人格,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格,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作为孔门“道统之传,独得其宗”的弟子,曾子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德性价值期许,把孔子肇始的儒家“修己”思想引导到“修心”的致思路向,从内在心性的培养及道德践履方面深化、充实了孔子的人格君子观。

    君子文化唯一标识LOGO

  自孔子开始,儒家学派便不断地为“君子”注入道德的意涵,将其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儒家提倡的“为己”之学,实际上就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曾子理想中的君子,对德性的追求更为强烈。《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载曾子之言:“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也;贫而不以道,则耻也。”他认为,“有耻之士”就是不为利所诱,不为势所屈,无论穷达贵贱都坚持仁义之道的君子。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故而,曾子倡导“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

  孔子仁学的本质是“爱人”之学,也就是关爱他人、惠爱百姓,为民众谋褔祉的学问。基于此,曾子提出了“以仁为尊”的主张。他说:“是故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则得而有之;人徒之众,则得而使之,舜唯以仁得之也。是故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人生在世,最尊贵和最值得崇尚的东西不是名利,也不是富贵,而是“仁”。以仁者爱人为起点,曾子提出了“仁以为己任”的思想,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君子的责任和使命,可谓深得孔子仁学之真精神。

  在孔子那里,仁、义并未联用。曾子则将仁、义结合起来,把践行仁义作为君子的核心要义,这是曾子对孔子君子观的重要发展和贡献。他说:“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君子有仁有义,生命自然充实饱满、光明磊落。这种践行仁义、注重立身的精神,贯穿了曾子的一生。

做君子花椒锅巴

  曾子的君子观,基本方向仍是承继孔子的思想主题,但其注重内省、笃实践履的特色尤其鲜明。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端正内在意志,从源头上杜绝不善的行为,从而把孔子“修己”思想延伸到人的内心世界。《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云:“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人的行为举止渊源于内心,展露于耳目,显微毕现。因此,曾子主张,君子务必“检其邪心,守其正意”“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修心”,由此成为君子德性修养的关键环节。

  曾子作为儒家“内向”转化的、强调内省精神的代表,对“心”的强调,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使得儒学沿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曾子在儒家道统谱系中的尊崇地位,与其传承儒家薪火、光大孔子遗说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仁以为己任”的价值追求和恢弘刚毅的人格精神表里相应。

君子文化创始人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