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博: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思想对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启示

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思想对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启示

冯天博 昆明理工大学


一、“君子”称谓的内涵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即君子要以义为处事的根本,以礼作为 行事的原则,以谦逊的语言去表述,以诚信去完成它。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君子不仅赋予了内在素养 层面的要求,而且在外在行为层面也有一套尺度。


(一)内在素养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孔子认为君子要具备很多各方面的品德, 但是最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仁、智、勇,这三方面被 称为“君子三道”,也称为“三达德”。

       仁是君子人格的道德基础,是君子待人处事的态度和心理状态。“仁”作为君子道德要求的核心, 体现着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将仁在君子的成 长之路上的地位提到最高点,哪怕在紧迫或者逆境之时仍不能违背仁的要求。

       智是君子对自身内涵修养的具体要求。一方面, 孔子认为“智”并不是生而可得的,是需要通过学 习去获取的,而智的要求是“博学于文”。另一方面, 孔子并不认为单纯的博学就成为君子,在孔子看来, 文采胜过质朴,就会巧言令色,言行虚伪;君子博 闻强识,那么在处理是非善恶的具体事务的时候就 能明辨。

       勇是君子处世的意志品质体现。君子之勇体现在与小人的鲁莽之勇、无礼而乱的对比上,孔子认为君子之勇必须渗透在仁、礼、义之中,“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君子行事要谋而后勇,并不是有勇无谋地蛮干。君子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还要有坦荡的胸怀,敢于正视错误并纠正错误的态度。

(二)外在行为

       君子要求知行合一。《论语·宪问》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对于说得多而做得少,君子认为这是可耻的。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言行一致,少说多做,他还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反对巧言令色,夸夸其谈。注重实践还体现在君子的言行一致,而君子要实现“礼”,同样需要把礼融入生活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君子要求宽恕待人。《论语·卫灵公》指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出,君子不以用于自身的准则来苛求他人,而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去推及他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宽恕他人,这同样可以理解为仁的另一种表现。

       君子要求完善德性。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 君子的人格要求是随着个体身心发展而变化的。《论 语·季氏》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在不同的人生时期有 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对人格的要求也不同,君子从 人生不同阶段的缺点出发,进而完善君子的德性。

二、君子人格融入时代新人教育的理论依归

       时代新人是当今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砥砺奋斗的目标,君子之道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虽然两者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理想人格追求,但其内在的相通性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价值引导。

(一)君子人格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养料作为普适性的理想人格,君子这一目标所囊括的方方面面虽然难以完全达到,但并不是遥不可及而被束之高阁。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历代文人志士沿着君子这条成长之路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精神遗产,君子人格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民族精神的更新构建也从中汲取了不可或缺的养料。时代新人在理想、道德和知识等层面的要求,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扎根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对君子人格的转化、吸收和超越。

(二)君子人格为培养时代新人激发性格认同人格是针对个人而言,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

       应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个体之间的人格相互影响、交织、汇聚形成民族的性格,进而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国性,内部的性格认同是影响国家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认同的基础上,主体的道德观念才会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君子人格思想所包含仁、智、勇、恕、恭、中庸等品格,代表着沉淀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里的血脉基因,经过漫长的发展,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历久弥新,成为各民族广泛认同的心理寄托。时代新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以君子人格为坐标系,以社会所广泛认同的品格砥砺己身,不断完善品格、扩充自身发展坐标域的过程。

(三)君子人格为培养时代新人凝聚情感动力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励青年主动运用“君子”这一尺度来衡量自身发展,在认知方面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继而转化为情感上的共鸣。将情感内化为心理上的认同,才能促使时代新人做出正确行为,形成调节价值尺度和践行价值行为的充足动力。君子是传统理想人格历经数千年的道德教化后形成的精神内核,已经融入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属性的一部分,时代新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受来自传统道德要求的君子人格观念。在新时代,君子仍然是时代新人孜孜不倦追求的道德模范,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仍然是激励时代新人不断开拓进取的支撑力量。

三、忠、学、行:君子人格的修养之道

(一)忠恕而忠信

       忠和恕是君子仁的直接体现,忠是以真诚尽心待人,要求君子应尽心而且尽力;恕是推己恻隐之心及人,要求君子宽以待人,将心比心。君子能做自我批评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他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德行,在掌握知识和实践能 力之后,所要做的就是“忠”和“信”。《论语·述而》还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就是不欺骗, 信的作用范围主要集中于朋友、君臣之间,君子不轻易许诺,以言出而不行为耻,避免未能履行而失 信于人。

(二)博学而好学

       德育培养的文化基础在于个体的知识积累。《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强调学习并经常进行回顾复习,在不断地实践中验证并获得进步,享受人生乐趣。君子应该博学,“君子不器”体现了君子不能只满足于某一方面的专业,要想成为大器,就不能像器物那样局限于固定单一的形式和用途;君子六艺也强调必须在多方面综合发展,才能成就大道。此外,孔子提倡的博学是与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君子有九思”就指出了君子要在认识、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等方面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反省和思考自身的不足。

(三)躬行而力行

       在孔子看来,要实现君子的人格追求,不仅需要“智”,更重要的在于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君子人格生成于主体对道德的自觉践履”(石莹、刘占祥,2019)。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认识是教育工作完成的第一阶段,将学习到的理论用于生活,通过实践去验证则是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耻躬之不逮也”也说明了君子忠信的一个方面还可以表现在言出必行,对于承诺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完成。此外,君子注重道德实践还表现在善于内省和审慎自身行为,能够正确认识并勇于纠正自身错误, 吸取经验用于指导后续的实践活动。

四、实现时代新人对君子人格的实践超越

       君子人格的标准在当今社会并不是全部适用的, 例如君子所坚守的忠,已不再是君臣之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应该理解为朋友交往之间的诚信品格,工作中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守正创新发展传统的君子人格、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过程中,要厘清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差异,实现对君子人格的实践超越。

(一)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价值引领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着儒家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论语》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思想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认同基础。仁是整部《论语》一以贯之的思想道德基础,君子也以仁作为出世的行为准则。时代新人的养成是为了反哺时代,造福社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立足点,是君子人格和时代新人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激烈交锋,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难免会受其影响。时代新人是有理想、有本领、有道德的“新青年”,立足人民、扎根人民是其亮丽的本色,保障人的核心地位,就要求强化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二)文化育人:营造道德氛围,厚植人文底蕴文化氛围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价值,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时代虽变化,但人们对君子的文化认同仍在,君子承载的道德形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理想人格的历史积淀,将其所代表的美好道德品格融入现实生活对时代新人的要求中,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以君子人格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源与流, 以传统经典文化为依托,疏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堵”,探寻两者之间的“汇”,既能挖掘出更多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的“核”,也有助于补足时代新人急需的精神之“钙”。

(三)知行合一:推动实践深化,倡导生活德育

《论语》倡导以完善的道德人格为基础,将道德实践作为君子修身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无不来源于实践活动 , 又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骆郁廷、赵癸萍,2015)。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回归现实生活。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一套以仁为道德基础、以礼为行为准则的生活德育体系,以生活的真实实现和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内容,把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融入生活来完成君子的德性养成。时代新人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独立存在,只有将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将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进程相结合,才能实现人格完善和行为实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