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兰:共读《论语》之“君子之风”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共读《论语》之“君子之风”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张星兰 教师  北京市丰台二中

       

       君, 会意字, 从尹, 从口。“尹”,即手握权杖, 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君子最初指的是发号施令的最高掌权者。

       春秋之前, “君子”和“小人”相对应, 代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孔子对“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内涵,使其成为一种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君子可能指有位之人,也可能指有德之 人,也可能指德位兼备之人。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君子文化LOGO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颜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 , 请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君子”的特点。

探寻《论语》的

【主题深读】

何为君子?

关于君子,《宪问》篇中有生动的阐述。

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  “如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 !”

孔子对君子提出了“修己 ”“安人”“安百姓”的要求。这三者是君子内涵的核心要素,对应《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即后世所提的“内圣外王”。

孔子认为君子应以修身为本, 即“内圣”,而修身的目的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 即“外王”。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修己”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的人方可称为君子。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君子的品行主要体现在“知”“仁”“勇”三方面。

       君子具备“知”的品质。“知”即“智”也,即有明白道义的通达智慧。“知”需以“仁”为依据,具有“知”的品质也就是内心认同“仁”,并能明白“仁”对人生的意义。其表现一是博学知礼。“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学是君子的必修课,同时要以礼为外在约束, 两者合一才能达到“仁”。

做君子花椒锅巴

      

       二是灵活敏捷。 “知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乐”,“知”体现为像水一样灵敏、灵动,会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不恪守教条。正如孔子所赞赏的宁武子那样,“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君子具备“仁”的德行。   “仁”是君子人格特质的核心。  “君子不仁者而有矣夫”,君子都是心中有仁德的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时刻与“仁”融为一体,积极主动践行“仁”来修养德性。其表现一是行孝悌, 即 “入则孝,出则弟”,将对家人的仁爱推及他人和天下;二是讷言敏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即说话要谨慎,行动要迅捷;三是 “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即君子要先行后言。

       君子具备“勇”的品格。 君子的“勇”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在“义”和“勇”面前, 需要将“义”放在首位。见义勇为,敢于担当, 是君子“勇”的内涵, 所谓“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思想中君子之“勇”,一是勇而有仁。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内心具备仁德的“勇”才是君子之“勇”。二是勇而有礼。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这样的“勇”是孔子所摒弃的。 “勇而无礼则乱”,没有礼的约束,  “勇”就会变得狂妄自大,就会犯上作乱。有了礼的约束,  “勇”就变成了有敬畏之心的大勇。

如何成为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人格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君子人格首先应当符合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的标准。也就是说, 要想成为君子, 需要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靠仁爱、游习“六艺”。

       孔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成就君子人格。

       首先要敬德修身。 君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三畏”是成就君子人格的起点,即在追求正道时,努力修炼自身的谦逊、忠信等品行, 对仁德发自内心地敬畏。“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孔子认为居上位者更应该宽仁敬德,严格自律。成就君子人格,更需要在“事”上敬德修身, 即 “敬事而信”“执事敬”“事思敬” 。对“事”恭敬,做事时忠于职守, 敬业尽责, 这就是在修炼君子人格。当然敬德修身还包括对自然的敬畏等。

       其次要好学践行。  学习和践行可谓是成就君子人格的捷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仅学习道德, 更在“食”“居”“事”“言”上践行。学习和践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道”,成为君子,因此君子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子自身就是一个好学并努力践行之人。他“十有五而志于学” 。虽然孔子曾经谦逊地否定自己是君子,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孔子却从不否定自己的好学,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多见”“多闻”“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是孔子传承至今的学习之道。

       此外, 还需要做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指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才一技之长,而应成为通才。这句话更强调君子要跳脱“器”,追求“道”,有广阔的视野、通观全局的意识和博大的胸怀。

       也就是说,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的学识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就定量而言,君子的气度不应像容器一样有容量的限制;就定性而言,君子待人处事不应像器物一样定型不变,而应该胸怀博大,适时而变。

君子与小人

       孔子常常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他认为:君子和小人的格局不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心胸狭隘。所以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格局不同,外在的神情自然也不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然而不傲慢, 小人傲慢而不安然。格局不同, 所能承受的事的大小也不同。“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不适合做小事,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可以让他做小事。这是因为君子“仁爱”,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抱负。

君子和小人的待人方式不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总是严于律己,小人喜欢苛求他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间和谐却能保持差异,小人之间看似完全一致,却不和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交友时,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君子容易共事但难以取悦,小人难以共事但容易取悦。而之所以有这些不同,是因为君子能够推己及人、互相尊重,而小人则唯我是从、结党营私。

君子和小人的做事方式不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做事时,君子有“仁”的担当,所以明白的是义,小人没有“仁”的担当,所以看到的只是利。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向上寻求更高的境界,小人向下寻找更低的落点。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念的是道德,小人贪恋的是乡土,君子思考的是律法制度, 小人想到的是小恩小惠。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穷困的时候,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坚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胡作非为。

       至此,前文的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君子和小人之别并不是完全绝对的,而是动态和相对的。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君子并非不要利,而是主张见利思义。因此,求利的并非都是小人,君子要看得利是否符合道义。

       同时,君子和小人的变化也是动态的。  君子如果怠于道的学习,放松对自我修身的要求,可能会沦为小人。小人如果勤勉治学,见贤思齐,也可能会成为君子。

君子文化创始人张子